发布时间:2018-11-02 08:21 我要投稿
2018年10月31日晚,由上海淮剧团带来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献演于梅兰芳大剧院。该剧刻画了一个诚于信念,以殉道的精神投身民间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诠释卑贱与崇高、贫穷与富层意义,探讨普及教育的要义,以及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承复兴之道。
该剧在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制作上回归手工时代。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戏曲的模式,而是在对戏曲本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将戏曲本体的美学特色提纯、强化,并结合当代的审美需求,对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做一次有理论准备的实验。在电子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东方之美显现出其独特而恒久的魅力,而在规模庞大的机器大生产之下,更显现出手工制作的珍贵,因为手工直通心灵,以人为本。
淮剧《武训先生》重现淮剧的质朴风貌,衍化一桌二椅的舞台准则,沿用白光照明的传统光效,弘扬民乐伴奏的声腔效果,单纯精致的服装设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追求写意的舞台表现,遵循诗化品格,营造情景交融的东方审美神韵。总体上呈现一种精致的质朴、匠心的单纯。
淮剧《武训先生》是剧作家罗怀臻和表演艺术家梁伟平的第三次合作,是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的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淮剧团曾以“都市新淮剧”的理念提出和实践开辟了一条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独特路径,推出了《金龙与蜉蝣》和《西楚霸王》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市新淮剧”理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武训先生》中“都市新淮剧”的理念,已经不同于《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时期。《武训先生》编剧罗怀臻介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刚进入国际化,我们刚看到镜框式的舞台被打破,他的功能被拓展,中国传统的道德评价、政治评价正逐渐被人文评价、审美评价所取代,所以那时候对舞台艺术是一种解构、颠覆以及强烈的扩张,带着某种反思和启蒙色彩。但我们今天不再是那种氛围,今天更要找回我们自己的身份,要回归,再重新找回自己的本色、任何一次文化的自觉发展、艺术整合转型,都是以回归为驱动力的。我们要让淮剧回到淮剧,回到乡土艺术,当然不是简单地倒回去,而是以城市人的眼光、国际性的审美来看其独有的特色。所以,剧中为了追求浑然一体的质朴感,淘汰了追光;武训那一身乞丐服看起来很破旧,但用的是今年最时尚的面料和用色;唱词偏口语化,有利于声腔的发挥,某种意义上说回到说唱艺术的那种质朴感。如今,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戏曲剧种个性的可贵,我们的创作也努力从使自己不像自己回归到努力使自己更像自己,其隐藏在创作行为背后的心理,正是戏曲人由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淮剧《武训先生》集结了当前中国戏剧界顶尖的创作力量,编剧罗怀臻是享誉戏剧界的剧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市文广局创作中心艺术总监;导演韩剑英涉猎剧种丰富,作品多次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领衔主演梁伟平是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外演出阵容包括了多位一级演员,由上海淮剧团几代优秀演员组成了该剧班底。
淮剧《武训先生》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于2017年5月22日首演,得到业内外的广泛好评,获得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今年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
今年6月,国家艺术基金曾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对该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上海淮剧团以此为依据,在一度和二度上对《武训先生》进行了认真修改,一度上调整了部分场次结构和人物台词,使剧本更为精炼;二度上对场面调度、氛围营造、演员表演上都做了相应调整,并对部分场次进行了重新排练,此次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是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验收汇报演出。当晚,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除了现场数百位观众之外,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国家艺术基金的相关领导以及业内专家观看了演出。大家被武训的故事深深打动,被淮剧曲调和梁伟平的表演深深吸引。
11月2日该剧还将作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献演于北大百年讲堂,此前该剧编剧、剧作家罗怀臻特意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名为“当信仰成为生活方式——从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谈地域文化的再乡土化”的讲座,与北大学子现场互动,为演出预热。
11月1日,还将在中国文联召开该剧的专家研讨会。
《《武训先生》北京演出 对传统戏曲发出现代化探索》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ule.yuduxx.com/drama/77242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