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6 08:18 我要投稿
搜狐娱乐讯 近年来,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变更与媒体传播渠道的腾挪,直接影响了文艺作品内容的走向。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年所谓的“网友”已经成为为影视行业买单的“大户”的同时,影视作品的内容也更乐于迁就或者屈就这些年轻的观众。年轻观众们的观影习惯非常不愿意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比如价值观、使命感、民族、文明一类的话题。因此,近年来随着战争、英雄、革命为主题的影视剧愈加变的边缘化,其创作也变得轻浮和扭曲,纷纷试图以讨巧的方式来争取观众:英雄或以“开挂”、或以戏说甚至以丑化(先抑后扬)的方式出场,来求得更多观众们的流量。
此举虽带来短暂的战争影视作品的营销繁荣,但其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扩大。既往英雄们的形象显得落伍和迂腐,英雄主义或缺失或被解构,担当、信义、敢于牺牲等品质不再受年轻观众的推崇,这类现状着实让人担忧。当此之际,传播具有现代性、正确性、经典性的英雄主义影视文艺作品是当务之急,于2017年初完成拍摄的年代战争传奇大戏《打土匪》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
守正出奇 电视剧要有君子之正和侠士之奇
何为守正出奇——守住正面、正向、正确的价值观,但在方法论上要出奇制胜;既要有君子的正又要有侠士的奇。以《打土匪》的语境解释这句话即为:在充分尊重并还原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在广西的我军剿匪历史的前提上,完成艺术创作。
细数《打土匪》剧组已经显现出来的的正与奇,让人相信这会是一部既有气节又好看的电视作品。《打土匪》之正在于其立意、其坚守、其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态度。
这部剧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在广西境内的一场风起云涌的“剿匪战役”,当时人民解放军投入了数十万兵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消灭广西境内的各路土匪数十万人,保证了八桂大地的和平与安宁。《打土匪》正是将视角放置在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回溯和梳理了共产党和解放军如何成为民心所向的历程,将这段惊心动魄又鲜为人知的历史,完整深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创作《打土匪》剧本,编剧兼制片人李京东在三年时间里七次远赴广西桂北山区。对于编剧而言,这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一项“抢救历史”的工作。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地采访中,才被完整地“打捞”出来。 以此为守正之底线,用心及情怀,是为君子之风。
《打土匪》之奇在于故事结构的精巧、人物的扎实鲜活、一流动作团队的加盟和服化道的精美。在叙事上,悬疑谍战、精彩打斗、生死爱情等元素与丰富扎实的历史人文信息有机融合,架构起整个剧本“一主多支”的宏观格局,让整个剧作的故事既传奇跌宕又不浮不躁。在人物上,周培龙、甘士坚、蓝美兰及陈癫子等一众反面人物个个高度提炼,特征独特、极致而又内心丰富。业内知名的谭俏动作团队为每一场战斗场面和格斗场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实现了军事写实与冷兵器传奇写意有机结合,既有大量的真枪实弹及爆破场面,又有皮鞭、风流藤、弓弩和飞刀等软硬兵刃颇具浪漫色彩的招式和套路;而《打土匪》剧组在服化道上的投入也可以说是国内战争戏的顶配:化妆团队为国内顶级团队,男女主要演员每人至少五套戏服,女演员管乐的一件旗袍全手工刺绣,用时25天方才完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具有戏剧张力的故事结构有机联动人物群像,以一流的动作团队和美术造型团队保证一流的视觉效果,以此为正面歌颂英雄、传播正面英雄形象服务——这是《打土匪》版的守正出奇。
正本清源,英雄就是英雄
近年来,国产战争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走入了一个“怪圈儿”——只要打鬼子或杀敌人的政治正确,主人公就可以满身缺点浑身毛病,甚至没有底线地自我黑化。这个现象在前一段举办的SMG年会上被“点名”。年会上,王磊卿主任的报告中特别指出了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急需向传统回归。
再结合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年底提出的对文艺作品的四点希望——“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不难看出,国家下一阶段的文化任务旨在“正本清源”,从文化输出源头矫正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文化现象。
而《打土匪》正是应和这一精神指引的“良心大戏”。
《打土匪》中的男一号沐剑晨就是一个正宗又正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用“信仰与忠诚”去诠释的“非典型英雄人物”。演员万思维在剧中出演的沐剑晨是一名四野军医,一个温润、绅士、格里高利.派克式的英雄。他既没有高超的身手、也没有满腹的计谋,但在无数生死关头,他都凭借对信仰的忠诚、对战友和人民的热爱,和敢于自我牺牲、坚韧不屈、九死而不悔的品格,一次次脱离危险,一次次战胜邪恶。这个人物既平凡又伟大,既可亲又可信可敬。在整体价值观上,《打土匪》的剧情绝不走“落后群众扛大旗、反面人物竞风流”的人设套路,也拒绝“剧情模式化、表演套路化、人设大同化、制作平庸化”。它所着重的是彰显公平与正义,刻画历史和人心,以“正本清源守正出奇”的做剧思路,去刻画一个时代下的部分民族史诗。在当下影视市场亟需响应中央领导文艺创作指示精神的作品时,《打土匪》的出现令人欣慰。在《打土匪》中英雄就是英雄,主创人员不赞同、不支持,也不屑于为了博得短暂关注而在扭曲的英雄观上讲故事。
传播正确英雄观的成本 一部《打土匪》够不够
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运转的这几十年来,结算成本营收后得到的利益是人们的关注点,而带来利益的模式是否具有风险和隐患被人们非常认真地忽略掉了。在文化领域里,同样如此。此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国人对文化无意识的冷落中加速了文化拜金、文化套现等“坏”习惯的生成,这些坏习惯导致一些经典、珍贵而正向的文艺创作观因为自身的无功利性而无法传播于大众之间。
放眼英雄系列的影视作品中,影视工作者显然没有全面的担负起向大众传播正确英雄观的责任与义务,尽管这是时代迫切需求的。
英雄的正确定义传播的成本,国家、民族自信力播种的成本,一部《打土匪》的拍摄与播出,远远不够。但作为正确英雄观回归大众视野的作品之一,《打土匪》无论从立项意义、拍摄制作都应引起掌声。当然,比掌声更有力量的应是,带有文化良知意味的支持与觉醒。
《电视剧《打土匪》阐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剧》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ule.yuduxx.com/tv/80360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