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05 08:03 我要投稿
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今年的12月13日正值南京大屠杀79周年,著名作曲家陈黔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而创作的大型管乐交响乐作品《南京•血哀》将由解放军军乐团在南京保利剧院首演。这是一部以音乐唤起人们刻骨铭心记忆的作品。作曲家陈黔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这才是我想要说的,人一旦心死了,其他都别说了。”
陈黔是我国管乐创作中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已经创作了5部管乐交响乐,并有《青春之舞》、《花溪河边的垂柳》、《荣归》等作品问世,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经常上演于海外。陈黔告诉北青报记者:“我要写的音乐,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悲悲切切的画面,也不是还原被杀、白骨、鲜血淋漓的现场,我的目的就是想唤起我们这个民族对痛苦的记忆。一个民族如果连痛都忘记了还谈什么希望。如果在音乐中我们能够知道痛,知道愤怒,那就够了。这个作品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屠杀’、第二乐章叫‘魔舞’、第三乐章叫‘儿子’、第四乐章是‘焚城’,第五乐章我写了五稿,第五稿我最满意,就是我们民族对死难者的挽歌。整个音乐表述了一个亡者的灵魂和一个生者的灵魂在时空中的交流。我们怎样理解亡者的无奈,这个无奈不是他个人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用‘挽歌’呈现更符合我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乐风展现这一刻骨铭心的记忆?陈黔说:“关于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手段都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想表达的是很朴素的作曲思想,这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管你怎么写,最终还是给人的耳朵听的。你不管使用什么手段,观众听后起鸡皮疙瘩,你这个作曲家就可以了。写的就是这么大的音符,演奏家拿起来就能吹,吹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好作曲家了。所以,我想技术手段、结构、和声语言、复调技术等等都不用说,我没有固定或基于什么手段、什么风格,但是我对结构有我的理解,我在这部作品中努力尝试,我想去做的就是把管乐交响乐变为真正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12月13日在南京保利剧院,解放军军乐团将首次奏响陈黔创作的大型管乐交响乐《南京•血哀》。陈黔希望用他深刻的乐思唤起人们对那个历史悲剧的记忆,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民族情感和精神。他说:“这将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的交响乐作品。”
陈黔简介:
陈黔: 1962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79年考入贵阳市文工团,1981年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黄虎威老师。1985年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逐渐成长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级作曲家。
期间他创作大量管乐、交响诗及影视作品: 例如《青春之舞》、《花溪河边的垂柳》、《半个月亮爬呀爬上来》、《更尽酒》、《荣归》、《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同时他还兼任“雅马哈”管乐训练指导教师、北京市教委学生管乐艺术顾问,以及美国范德堡大学莱尔音乐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作品以民族音乐风格著称,《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经常上演于海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2016年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是所有中国人不能忘怀的日子。作为富有极强爱国心的陈黔特意创作了一部四乐章交响乐作品《血哀》,在这部管乐加合唱的作品中,陈黔倾注了无限的哀思,他将那不能忘却的血流成河妻离子散等人类难以置信的野蛮行为及手无寸铁老弱妇孺面对屠杀的无奈哭泣哀嚎一一展现。
坦率地说,以这种方式创作难度不小。但陈黔认为;如果我们不浓墨重笔又如何能够让生活在奢华中的年轻人刻骨铭心?又如何能够让300万罹难的同胞瞑目?陈黔放弃了传统写南京大屠杀清平盛世、军人守城、血流成河、抗战胜利的套路。他把所有音符全部用来着墨大屠杀期间的屠刀、狰狞与哀嚎、流血。这不能不说是一剂猛药,听了就不会忘却。
《陈黔:用《南京·血哀》唤起刻骨铭心的记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ule.yuduxx.com/music/66694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